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笔记

本文系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尔老师2024-2025秋季学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笔记》所做笔记的整理。

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笔记

写在前面

本文系对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尔老师在2024-2025秋季学期《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课上所做笔记的整理。王尔老师的授课既具有广度又富有深度,给予我很大启发。在此向王尔老师致以谢忱。

为明确文本性质与使用规范,特作如下说明:

  1. 内容来源:本整理稿依据课堂内容记录完成,受记录者记忆局限及信息筛选影响,可能存在内容疏漏或表述偏差。
  2. 学术立场:文中包含整理者个人的理解延伸与学术推论,相关观点仅代表整理者学术思考,非授课教师原意。
  3. 文本效力:本稿未经授课教师审阅确认,不具学术引用效力。
  4. 责任声明:文本内容如存在表述争议或事实出入,责任由整理者承担,与授课教师无关。
  5. 版权须知:课程所涉学术成果、研究材料及理论观点的完整知识产权归授课教师及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认为本文存在知识产权争议,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整理稿仅限个人学习研究使用,禁止一切商业用途的复制、改编及传播。

导论

什么是“思想史”中的思想?

意识活动已经有了某种非实用性、超越了实际生活、生产等具体意味时,具有一定的纯粹性,这种意识活动才称之为思想。具有三个特征:

  1. 成为共识,具有普遍性
  2. 秩序化和体系化
  3. 通过文字记录和论证

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提出了“大传统”(great tradition)和“小传统”(little tradition)的两个不同层次的文化传统:

  • 大传统:社会精英及其所掌握的文字所记载的文化传统,体现了社会上层生活和知识阶层代表的文化,多是由思想家、宗教领袖经过深入思考所产生的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
  • 小传统:乡村社区俗民和乡民生活代表的文化传统,一般社会大众的下层文化。

两者是互动的,并不完全割裂。复杂文明的精神气质,主要是由其大传统所决定的。

大小传统的分离意味着思想的起源,其标志主要包括:

  1. 国家权力和统治阶层的形成
  2. 权力管理及神职人员的专职化
  3. 文字形成,用文字记述历史和思想的专职人士分离出来

思想史的研究方法与中国思想史的特质:

  1. 注意思想的语境(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思想家所处时代的大语境和思想家著述的小语境,以及思想家与时代互动呈现在著作中的整全语境。

  2. 注意思想者的言说目的、对话对象和思想的行动力。

  3. 中国思想言说的“随事而变”(varying with changing contexts)。中国思想词语往往将抽象的思想依附在直接的经验上来解释,概念随语境变化。

    例如:“精”可以指精气,也可以指精魄和鬼神。

  4. 中国思想的特质是“关注秩序”,也就是事物的位置、关系、命名、价值。西方思想往往关注于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巫祝卜史的传统与中国思想的起源

第一节:巫觋、祭祀到礼乐:早期中国的原始信仰与“巫祝卜史”的知识阶层

红山、良渚古国消亡了,他们都重视祭祀。

辽宁朝阳的红山文化:“坛(祭坛)、庙(女神庙)、冢(基石冢)”

浙江余杭良渚文化:玉琮

用玉器的古国普遍对神秘力量又崇拜。(靈,巫也,以玉示神)

而仰韶、龙山玉器出土较少,不重视祭祀。仰韶文化最终不断发展,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主干。神权高于—切,应该是红山和良渚最终均走向消亡的根本原因。

参考:李伯谦.中国古代文明演进的两种模式——红山、良渚、仰韶大墓随葬玉器观察随想[J].文物,2009,(03):47-56.

上古的巫觋文化及其思维模式

巫术是企图借助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对某些人、事物施加影响或给予控制的方术。(这也是其与宗教的差异所在)

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认为巫术是“古已有之”的存在,我们并不能找到他的起源。巫术使人能够进行重要的事功而有自信力,能使人的乐观仪式化。

上古人类认为自然万物遵循规律。有神秘力量可以被人们掌握,进而采取积极的方式(法术)或消极的方式(禁忌)来运用或躲避。弗雷泽在《金枝》里提出,这种规则一般是依靠联想而发生效力的,具体有以下两种:

  • 相似律:样貌、形状或性质相类似的事物,必将产生因果联系(相似性联想)
  • 接触律:原本连成一体的事物,即使分开也会继续产生相互作用,不受距离影响(占有性联想)

这种联想构成了巫术的基本原则,是思维的产物,是对心灵感应的信仰。

巫术是为了寻找世界的确定性和秩序性,是为了追求与外在世界一致的思想的秩序,及理解外在世界秩序的整齐的思想。巫术实施者是最早的知识精英群体,当这种思维与话语的权力从大众转向少量精英时,思想史就开始了。一些最能干的人垄断了对世界现象与神秘力量的解释,并把它们转化为一种秘密的知识和技术,而这些知识和技术是可以普遍适用的。这种权力进一步集中形成了思想的权威。

巫觋与宗教在思维方式上的区别

巫觋不必定需要有鬼神的存在,只关心如何操纵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即使面对神灵,巫觋也像对待无生命物完全一样,强迫或压制他们。而宗教是去取悦和讨好他们。因此,人或神都从属于非人的力量,懂得仪式和咒术就能操纵和利用这种力量。

因此巫师与祭司有不同的职能。在远古时代存在一个“人人为巫”的阶段。

远古的巫觋时代:“绝地天通”

《国语·楚语》:

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

对曰:“非此之谓也。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月彻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是使制神之处位次主,而为之牲器时服,而后使先圣之后之有光烈,而能知山川之号、高祖之主、宗庙之事、昭穆之世、齐敬之勤、礼节之宜、威仪之则、容貌之崇、忠信之质、禋洁之服,而敬恭明神者,以为之祝。使名姓之后,能知四时之生、犠牲之物、玉帛之类、采服之仪、彝器之量、次主之度、屏摄之位、坛场之所、上下之神、氏姓之出,而心率旧典者为之宗。

阶段一:民神异业(不一定真正存在)。

阶段二:民神同位(家为巫史)。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

阶段三:绝地天通(各司其职)。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

绝地天通意味着巫祝卜史阶层独立出来,分化成为影响统治者的高层,发展出祭祀与占卜为核心的共同体意识,祭祀时代拉开序幕。

先秦文献中的巫、祝、卜、史

略。

祭祀时代:殷商甲骨卜辞所见思想史

占卜的流程及商人的命运观念

人类学家普遍认为,人创造出鬼神观念,相信鬼神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解释世间无法以常理解释的现象。如果人不能了解人赖以生存的这个世界,就无法去对付它,人就失去了生存的信心,处于恐惧和不安,就会出现“意义的危机”。

占卜的流程

商代的祭祀和占卜文化属于人类学上的“礼物贿赂论”(gift as bribe),商人认为人通过正确适当的祭祀可以引来神祇的报答。这建立在商人“命运可知亦可改”的命运观上。

商王占卜时主要人物有需要占卜的商王,贞人和卜人。商人的占卜分为对已然事物和未然事物的占卜:

  • 对已然事物:祸患是否由鬼神引起?由哪个鬼神引起的?列出一个怀疑名单逐一进行贞问,直到兆象给予肯定的答案。之后商人对其举行专门的祭祀,满足其厌。
  • 对未然事物:下一旬中有无祸患?若吉,行动,如祭祀某祖先或征伐某方国;若不吉,取消活动。
商人“可知而不可改”的命运观念

商人占卜表现出命运可预知、可改变的观念。

中国古代的命运观大致可分为道德命定论和道德无涉论(命运可知可改、命运可知不可改、命运不可知不可改):

  • 道德命定论:周人的道德天命论。
  • 道德无涉论:
    • 命运可知可改:商人的礼物贿赂论。
    • 命运可知不可改:两汉,周易和阴阳五行的联系宇宙观。
    • 命运不可知不可改:春秋以后,道德天命论失效。如《荀子·宥坐》、郭店楚简《穷达以时》。
卜辞所见商人思想中万物的秩序化
  • 商人心目中神秘力量的秩序化、清晰化。商人把神秘力量神格化,组成了一个有秩序的神的谱系:“帝”,“东母、西母”(日神、月神),四方之神,山川之神。这是万物有灵的泛神论。
  • 崇拜祖先之灵,形成初步伦理化的思想。已经将祖先的亲属关系分成亲疏远近,形成了王室结构,区分自我与他者。
  • 知识系统的分类和秩序化。商人建立了一些只属于意识世界的分类和联系观念,神灵被划分出等级并配对。
贞人代表的“巫史卜祝”阶层之知识系统
  • 以龟策预言吉凶的知识。从《周易》到《左转》不断发展。
  • 对天文历法、地理农业、神灵万物的认知及处置方式。思想倾向:宇宙是有机的整体,万物彼此联系。宇宙生成是整体的、连续的、动势的。
  • 对祭祀仪轨的知识。

参考书目

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金枝》,商务印书馆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商务印书馆

陈宁:《中国古代命运观念的现代诠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第1-4章,三联书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第1-5节,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二节:商周之变与礼乐文明

有学者认为,周征服商,是相对落后、边缘的文明征服了一个发达、中心的文明。

周由此继承和吸收了商的文明成果,发展出自己的文化体系。(傅斯年《周东封与殷遗民》)

《论语·为政》:“周因于殷礼,其损益可知也。”商周之际发生了关键的变化,商的祭祀文化转变为周的礼乐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基调和气质。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据于殷周之际。”

修身成德之礼:个人秩序的建立

“礼”的起源很早,长期成为社会生活的习惯,而且常被用作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社会组织和加强部落之间联系的手段。

进入阶级社会后,许多礼仪还被大家沿用着,其中部分礼仪往往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和改变,作为巩固统治阶级内部组织和统治人民的一种手段。

由简入繁,由质入文:四代之礼的损益

有虞氏之两敦,夏后氏之四琏,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俎,有虞氏以梡,夏后氏以嶡,殷以椇,周以房俎。

夏后氏以楬豆, 殷玉豆,周献豆。

古之葬也,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有虞氏造瓦棺,始不用薪。然虞式瓦棺,则未有椁也。夏后瓦棺之外加堲周,殷则梓棺以替瓦棺,又以木为椁,以替堲周。周人更于椁旁置柳、置翣扇,是后王之制以渐加文也。

三礼中《仪礼》最能代表周代礼乐文化的实质内容,主要是属于“士”以上的贵族生活、交往、安身立命的规范形式,主要包括冠、婚、丧、祭、乡射、相见这六种礼仪。

周礼围绕着人的生命过程而展开,具有人文主义的基础或取向,关注的是如何使“自然人”成长为周文化体系中的“文明人”,也就是划分君子、小人。国人与野人就是君子与小人最早的划分。

礼、乐之别

乐需要以礼来节度,乐也能缓和礼的严苛和紧张。乐的思想,体现在“礼异乐同”(礼实现贵贱区分,乐实现上下相亲)和“礼外乐内”(礼使人得以他律,乐使人得以自律)。

天命惟德:政治秩序的建立

天的神性的渐趋淡化,和“人”、“民”相对于“神”的地位的上升,是周代思想发展的方向。周人相信神把注意力全部关注于善和恶的问题上,从伦理的角度理解神和自然。

《康诰》:慎罚、保民、天命不唯常的“敬”思想体系

把文王的明德慎罚与受天命联系了起来,强调保民是明德的表现。

《康诰》提出了“惟命不于常”,这是周公的重要思想。上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会改变的,体现出周人的忧患意识是小邦周战胜大邦殷以后,面对混乱局面的政治焦虑。这是周公理性天命观的体现,是商周世界观区别所在。

《康诰》还强调“慎罚”思想,强调:

  1. 判决过程要慎之又慎
  2. 杀与不杀的界限在于是否有悔过认错的态度
  3. “行天之罚”的观念
《召诰》

周人用君权神授证明自己统治的正当性。而完整的君权神授的理论必须能够解释君权何以转移(为何从殷转移到周,如何防止未来由姬周转移向他姓)。

天意决定于民情,民情决定于王之敬德与否。


以周公为代表的西周思想可以概括为天命无常、天命惟德、天意在民三方面,以慎罚、保民为核心的“敬”思想体系。

周人相信,天是有伦理理性的可知的存在,人不需要向天献媚,人必须集中在道德行为上,自己负责行为的后果,负责自己的命运。统治者必须知道天命体现为民众的欲求(西周政治文化向儒家思想)。周突破性地形成了人文理性主义精神。

周、秦重视“文”,重视礼节和条文。而到了汉更重视“质”,重视道德。

参考书目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三联书店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册,复旦大学出版社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起源》,三联书店

史华慈Benjamin l.Schwartz:《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程刚译,江苏人民出版社

第二章 轴心时代:思想突破与百家争鸣

以下部分待整理。

第一节:轴心时代:“超越意识”的突破

第二(1)节:儒的起源与孔子的思想:“仁”的结构和实践理性

第二(2)节:孟子的思想逻辑:仁政、四端、性善和大丈夫

第二(3)节:秩序情结与人为主义:荀子的思想体系

第三节:互利互信之共同体秩序:墨子的思想

第四(1)节:道与万物:老子世界观的构造

第四(2)节:道家秩序观的转变:从《老子》到黄老之学——以《黄帝四经》为中心

第四(3)节:权力的哲学:韩非子的思想体系

第四(4)节:“知”、无待而逍遥:庄子的齐物哲学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