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对北京大学吴国武教授专题讲座《古籍整理及其意义的再认识》的内容整理。为明确文本性质与使用规范,特作如下说明:
- 内容来源:本整理稿依据讲座现场记录完成,受记录者记忆局限及信息筛选影响,可能存在内容疏漏或表述偏差。
- 学术立场:文中包含整理者个人的理解延伸与学术推论,相关观点仅代表整理者学术思考,非主讲人原意。
- 文本效力:本稿未经主讲人审阅确认,不具学术引用效力,建议研究者通过正式学术出版物获取原始研究成果。
- 责任声明:文本内容如存在表述争议或事实出入,责任由整理者承担,与主讲人及主办机构无关。
- 版权须知:讲座所涉学术成果、研究材料及理论观点的完整知识产权归主讲人及相关权利人所有;如认为本文存在知识产权争议,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整理稿仅限个人学习研究使用,禁止一切商业用途的复制、改编及传播。
识典古籍:https://www.shidianguji.com/docs/editor/home?_lang=zh
要点
何谓古籍?何以整理?
回望现代古籍整理与新中国古籍事业
重新审视古籍整理的意义
思考古籍整理事业传承发展及我们的责任
何谓古籍?何以整理?
何谓古籍?
- 古籍是大古籍概念,包括汉文和民文古文献(历史上中国境内各民族)。汉文、民文古籍(突厥、契丹、西夏/藏、蒙古)、汉文民文合璧本、亚洲(联系/一体化发展)各民族古文献、欧美等其他区域古文献
- 原文化部2006《古籍定级标准》:书写或者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
- 包容性的新认识:书写、印制于1912以前(不含)且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文献(不用书籍一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书籍定义:大于49页)以及其他记录知识信息的文献资料(知识信息,不含新石器时代)。(《古籍保护立法报告》,内部结项,2023)适当延伸到民国(民国汉文线装书)及新中国初期(民文)。
论语义疏:日本足立学校,与传世本有很大不同。
永乐大典:公共图书馆和欧洲私人收藏家,保存了很大一部分。
何以整理?
- 整理是大整理概念:整理文明成果和文化遗产——古籍文献,包括其物质载体和思想内容。例如,狭义整理前的抢救、收藏、保护(首先着眼于物质载体,承袭文物保护概念而来)、修复,狭义整理之后的出版、利用、普及、传播,贯穿整理全过程的阅读研究和数字化、智能化。
- 古籍整理的学术和工作领域:【传统认识】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述》,对原有古籍作种种加工,以便今人和后人阅读利用;【新的认识】李明杰《简明古籍整理教程》,提供阅读和研究需要的内容文本、版式特征、语义思想、知识信息等服务总和。【一般认识】选择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释、今译、索引、序跋、附录;【新的认识】延伸领域。
- 古籍整理的工作方向:1981,整理古籍,把文化遗产继承下来;2022,加强抢救性保护、整理研究和出版利用(全过程),提供精神力量。
回望现代古籍整理与新中国古籍事业
古籍整理要立足现代
现代古籍整理研究,以20C前半叶**“国故运动”**中“国故整理(现代的学理、方法、眼光、标准)、再造文明”为代表。以敦煌遗书为例,广泛(民文汉文胡语、文本类型、中外学者、利用各学科方法、贯穿全过程、研究各专门之学)。
古籍整理要扎根中国
新中国古籍整理事业,从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和古典文献专业(古典整理研究所)建立说起。中华传统史籍的系统性整理出版、儒家经典的系统性整理出版,赓续文脉。哪些?如何?→需要扎根中国。
十三经注疏的现代整理研究为例:系统性整理的三个问题,不同类型经传注疏本应当分别整理或相对独立的文本(整理经注本时,只考虑王弼当时看见的文字,不考虑《周易》原本的文字如何),校异同和校是非(例如北监本在断句上存在问题,原属于上句的注断给了下句)应当并重,注意经传注疏各自的书例。三重使命,“开拓视野、细读文献”“创造理论、铸成方法”“传承价值、滋养文明”。
重新审视古籍整理的意义
意义之一:建设现代文明
为中华文明现代建设提供源头活水,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三大载体:古籍、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图书馆藏《资治通鉴》手稿,残一页,修身齐家、治国理政
以海外汉籍整理研究为例,置于中外文化交流、人类文明互鉴的整体视野下
意义之二:建构自主知识体系
经史子集的传统古典学与先秦秦汉的现代古典学如何对接。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是与周边互动中形成的,今天也要重视共同性。
意义之三:培育文化新业态
不只给研究者,而给全人类。数字人文研究需要古籍。
古委会数字化委托专项:海外汉籍流传可视化(杨海峰、袁晓如)
北大图书馆藏珍本舆图数据库
思考古籍整理事业传承发展及我们的责任
一体推进,探索新模式,创造新典范。
提升质量,系统保护,深度整理,综合研究,有效利用,数智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