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王劲等发表的关于母系社会的研究成果

是对在知乎的问题“如何看待6月4日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表的关于母系社会的研究成果?”的自问自答。

原始链接:中国科学家首次确认史前母系社会存在,成果登上 Nature,有哪些重大意义? - 知乎


补充1:当然,知乎把吞评论这事也顺手干了。评论区有几条评论是看不到的,如果有交流意愿可以私信给我。

补充2:读完了这篇文章,个人认为是足以证明母系社会存在(但不意味着广泛存在)的,同时本研究与一些民族志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论不同(一些回答认为本研究不如以往民族志的验证方法,我认为是有失偏颇的)。本研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例如恩格斯认为母系社会的来源是外婚制,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这才导致了母系,但傅家遗址却是一个地理隔离和食物来源单一导致的族内通婚的社会,谁是父亲的问题是比较清晰的,却依旧产生了母系。近期我将补全这一回答,具体写一写上面这些部分,先留个坑在这。另外,非常感谢共同作者 @polyhedron 的亲自答。

补充3:坑已经填上了。

以下是最初的控诉知乎员工恶意编辑问题的原回答,本提问的原问题是“如何看待6月4日北京大学与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发表的关于母系社会的研究成果?”:

@小花 我请您们知乎员工收敛一点好吗?不要再开小号编辑我的问题以后立即锁定。“首次确认母系社会存在”是一个高度主观化的观点,本提问希望讨论研究本身,而非论战文宣标题“确认了母系社会存在”是否合理,也并非先入为主地认同了本研究确证实了母系社会存在。您们知乎编辑为了引战创造对立蹭热度不择手段,天天想着搞个大新闻,反复修改我的问题的同时锁定问题,禁止我修改回来,属于是演都不演了。以后真别天天攻击这个平台攻击那个平台吞评论了,知乎这种直接篡改问题的不比吞评论恶劣得多?


下面是我对本问题的个人看法:

0.首先,再次感谢严实老师的回答。现在回答区的情形是我完全没有意料到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以下类别:共同作者严实老师的亲自答、认为这佐证了古典文献的记载的、认为本研究没有任何意义的、认为本研究纯属是贪经费的、认为本研究是为“打拳”(恕我找不到一个较为中性的描述此类行为的词汇)而服务的、等等。这当然脱离不了名为小花的用户对我的问题的反复编辑,以及在他编辑短短三分钟后知乎管理员对问题编辑进行锁定的行为,在此我再次向知乎编辑员工这种完全不加掩饰的篡改问题以博取热度的无耻行为发出强烈的抗议。“知乎”的名字大概来源于“知之乎者何也”,而这种篡改问题的行为大抵早已脱离了“知乎”之问的内涵。

1.那么,我们回到这篇文章本身。一些答主已经对本文的逻辑进行了梳理,我大概重复一下这项工作:

本研究基于对傅家遗址的两处墓地的DNA分析。

  • 发现了mtDNA单倍群高度集中,Fujia_N所有个体均为M8a3单倍型,Fujia_S大多数个体为D5b1b单倍型;
  • 而Y染色体高度多样。
  •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个体按母系血统分区埋葬(与性别无关),表明氏族身份由母系传递。

且通过IBD分析发现:

  • 其中的很多个体之间,存在二级至六级亲属关系;
  • 且同一墓地内的亲属关系更近。
  • 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即使存在密切血缘关系,个体仍严格按母系氏族归属埋葬,且该制度持续至少10代(约250年)。

且社群实行内部通婚,但尽可能避免近亲结婚。这可能与他们的活动范围小,食物来源单一有关。

综上,有结论:早期母系制度可能在没有强大财富积累机制的社区中出现并持续存在。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仅凭遗传模式并不能为母系血统提供确凿的证据、婚后居住模式无法仅从墓葬习俗或遗传数据中明确推断等。

2.由于我学识浅薄,并不能得出一个我自己的见解。因此接下来我仅仅将一些母系社会的研究方法罗列在下面。

民族志研究:民族志是社会学研究中进行定性研究(或称质性研究等)的一种方式,需要研究者长期与当地人生活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切身体验获得对当地人及其文化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观察当代那些“未开化的”族群,来推测人类社会的广泛的发展进程(这么说很不严谨,只是为了方便)。这种研究的缺陷是显然的。第一,我上面用了“未开化”一词,实际我应当用“原始”一词,但人类学家终究是人,偏见/怜悯总是难以避免的。第二,用现在来推测以前,这种推广方式如果不加以其他形式的分析来佐证,是相当危险的。因此一些回答声称存在母系社会的活化石,因此本研究没有意义,这是有失偏颇的。

文明人类学:文明人类学是指基于古典文献解读的人类学。现在的文化人类学研究强调田野工作,认为弗雷泽等早期的人类学家是“摇椅上的人类学家”。但其实用古典文献来研究人类学也是相当重要的,一些回答下面提到了感生神话、上古八大姓、《庄子·盗跖》中关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记载、以及《山海经·海内经》中“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记载,这种思考都是相当有益的。实际上包括类似于“不知其父”的记述的古典文献还有很多,比如《白虎通德论·号》、《论衡·齐世》、《商君书·开塞》、《焦氏易林·讼之》、《太平御览》等等。徐旭生先生就认为庄子一派受到了苗族伏羲与女娲传说的影响,并指出了伏羲地位逐渐上升,女娲地位逐渐下降就有可能是从母系走向父系的体现。而北京大学的吴飞老师在《圣人无父》对这种研究思想有比较到位的评价:“将原本的经学材料当作史料来用,考察古代社会的风俗,纵然有很多缺陷,但从中国现代学术史来看,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思路,因为它能较好地将经典材料转化到现代社会科学的视野当中。不过,这种六经皆史的研究方式,却往往不能摆脱西方理论的痕迹。虽然古代诗学传统中也在不断讨论圣人无父的问题,皮锡瑞甚至把它和知母不知父的说法关联起来,但在没有西方理论介入之时,他们绝对不会推出母系社会的结论。”

分子人类学:即本文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显然的。而缺点方面,中华民族实际上是强调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的的民族,血缘的关系似乎没那么重要。(大概是是阅读了王明珂先生的著作后总结的观点,可参考其著作《英雄祖先与弟兄民族》、《羌在汉藏之间》,限于本人学识,可能与其实际含义有一定偏差。)

如果用一句最简单的话来总结,当然是各种方法结合起来是最好的,非要争个高下不可行、不可取、也没有意义。

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论证过程是比较可取的,推出的结论也都是比较弱的结论,只说了本研究足以证明母系社会存在。社会学研究的社会概念可大可小。风笑天老师说:“(社会学)它也要关注由人们所组成的各种社会群体、各种社会组织、各类社区;关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群体与群体、群体与社会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傅家遗址曾经的社群是一个母系社会这样的叙述大概是比较准确。这篇文章没有说自己证明了普遍的母系社会阶段存在,也没有论证母系社会是如何形成和消亡的。从这一点来说,或许知乎问题的标题用“母系社群”或“母系社区”这样的标题,来避免使用“社会”这种比较容易导致理解上的偏差的词汇,就可以避免这种大论战的情形,但本人对知乎编辑的行为是相当无力的。

4.我读完文章后产生了一点问题。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中对母系社会的形成是这样讲的:“在一切形式的群婚家庭中,谁是某一个孩子的父亲是不确定的,但谁是孩子的母亲则是确定的。即使母亲把共同家庭的一切子女都叫作自己的子女,对于他们都担负母亲的义务,但她仍然能够把她自己亲生的子女同其余一切子女区别开来。由此可知,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因此,也只承认女系。”但傅家遗址的情况是,由于活动范围小,食物来源单一,社群实行内部通婚,谁是某个孩子的父亲的问题是比较确定的,却依旧产生了母系社会的形态。这与恩格斯写的是不太一致的。因此母系社会的形成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以上只是我作为题主的一个自问自答,对一些引用可能由于本人学识不足或融入了我个人的理解延申,因此可能与原文有一定偏差,我更推荐对本话题感兴趣的读者阅读相关原始文献。本文不构成任何学术讨论。谢谢。

使用 Hugo 构建
主题 StackJimmy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