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阅读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孔子再评价》过程中所作的笔记,写的很草,几乎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只是作为一个回顾的材料。我更推荐读者去阅读李泽厚的原文。
春秋战国是保存着氏族社会传统的早期宗法制向发达的地域国家制的过渡,认为孔子思想是这一空前时代变革中某些氏族贵族社会性格的表现。但由孔子创始的这个文化——心理结构,因其有相对独立的稳定性质而长久延续和发展下来。
“礼”的特征
周礼的一个基本特征:原始巫术礼仪基础上的晚期氏族统治体系的规范化和系统化。
殷周体制与氏族血缘深刻耦合,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直接从原始文化延续而来。一方面有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定,另一方面保存了原始的民主性和人民性(元老会议)。孔子维护这种旧的统治体系,他强调自己“述而不作”,实际上强调这种制度古已有之,自己只是维护周公。
礼的起源和核心是尊敬和祭祀祖先。血缘父家长制(亲亲)的等级制度为基础,分封、世袭、井田、宗法等政治经济体制为延展。
然而孔子的时代已经开始礼崩乐坏,压迫剥削和战争主张在经济上自然是先进的,法家是以占了上风,但这一过程中原始民主和人道的成分被抛弃,“礼”已经事实上成为了与“仪”一样的存在。在一个以道德沦丧为代价而进步的社会中,有人为回到从前而呼喊是自然的,我们不能苛求他什么。
“仁”的结构
血缘基础
孝悌既是血缘、又是等级。孔子强调恢复氏族的生存权利,维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的体系,也就是大夫——诸侯——天子的体系。
心理原则*
礼自外作。起初礼仪不分(巫),“仪”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内核在“礼”。孔子把礼制归结为亲子之爱的生活情理,把“礼”、“仪”从外在的规范约束解说成人心的内在要求,把一种宗教性神秘性的东西变而为人情日用之常,从而使伦理规范与心理欲求融为一体。由于这种日常性,儒学不需要构建原罪、不需要提倡禁欲、不需要倡导出世,不需要成为宗教但能发挥宗教作用。
人道主义
古代宗法氏族内部民主制的遗风残迹,在孔子时必然不是伪善,尽管可以被后世利用为伪善的存在。
个体人格
孔子首倡“为仁由己”的主体精神,将道德自觉从外在规范转化为内在追求,突出个体人格的主动性。君子代替了宗教圣徒。
实践(用)理性
不在理论上去探讨难以解决的哲学命题,只追求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敬鬼神而远之。”
弱点和长处
略。
附论孟子
孟子通过“四端说”(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为道德找到先验根基,使儒学获得形而上学的维度。中国伦理学特点:一方面强调道德的先验普遍性、绝对性,另方面又强调此先验、普遍、绝对即在经验的感性、心理之中。
“仁政”思想将孔子的伦理主张系统化为政治蓝图:制民之产、民贵君轻。
养气:性凝聚为意志,使感性行动成为一种由理性支配的力量。